<u id="xr1wy"><small id="xr1wy"></small></u>
    <b id="xr1wy"><address id="xr1wy"></address></b>
      1.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關于推薦參評第三十二屆武漢新聞獎參評作品的公示

           根據武漢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三十三屆武漢新聞獎評選辦法》規定,經武漢科技報有限責任公司嚴格審核,認真初評,評選出以下作品參與武漢新聞獎評選:
         
           系列報道

           武漢科技報2023年10月30日總第3137期 十月第4期《市科協“十大”期間記者專訪院士——凝心聚智促發展 共繪五年美好藍圖》作者:饒建平、丁瑩、張宇馳、任文、盛甜、陳映琦 編輯:任文
         
        市科協“十大”期間記者專訪院士——
        凝心聚智促發展 共繪五年美好藍圖
         
           編者按:10月23日至24日,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武漢會議中心召開。大會期間,武漢科技報的記者見縫插針,“逮”機會采訪與會的院士專家。新當選的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先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楊春和、高宗余、傅正義等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為科學普及“身先力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市科協副主席陳孝平:
        把中國的肝膽胰醫學真正做到世界第一流
         
           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陳孝平現場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繼續努力,把中國的肝膽胰醫學真正做到世界第一流。
         
           武漢地處中國中心地帶,交通便利,高校集中,科研人員集中,有雄厚的科研基礎。陳孝平說:“湖北是醫療大省,武漢市是強龍頭。武漢取得的科研成果位列全國前列。”
         
           據悉,今年9月28日,國際肝膽胰協會(IHPBA)官方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陳孝平,榮獲2023年度國際肝膽胰協會杰出貢獻獎及金質獎章,他也是2023年度全球唯一獲此殊榮者,并擔任亞太肝膽胰協會主席。
         
           面對這些成績,陳孝平說讓他開心的是,武漢的優秀人才,包括自己的學生也開始在國際上發光發熱,這讓他對中國肝膽胰發展充滿信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屬于學校附屬醫院,他們對醫生要求也不一樣,要求醫生要“三會”,即會做手術、會寫論文、會說觀點。雖然相對來說會增加壓力,但他們都在努力向“三會”方向發展。對于自己的學生,陳孝平稱一直按照自己老師裘法祖老先生的精神去引導他們。這是一種傳承,希望通過幾十年的培養,他們可以更好地服務公眾和社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市科協副主席高宗余:
        向世界展示更多更好的“中國創造”
         
           “科學普及對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意義重大,科普教育基地是培養和推廣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對于橋梁知識的科普,大家可能都知道漢陽有一座橋梁博物館,它填補了國內以橋梁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的空白,在這里,觀眾可以系統了解中國古代近現代橋梁、世界橋梁、橋梁文化等專業內容。”10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宗余在接受武漢科技報記者采訪時說,橋梁博物館還在展廳內模擬還原了武漢長江大橋的施工現場,包括橋頭堡怎么設計的,這個過程特別有趣。
         
           近20年間,僅在武漢的江面上,就有10座新橋先后建成通車。這背后,是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橋梁技術的不斷突破。高宗余感嘆:“武漢是橋梁設計之都,有世界跨度最大的雙層公路懸索橋——楊泗港長江大橋,有世界首座三塔四跨懸索橋——鸚鵡洲長江大橋,有世界跨度最大的全漂浮體系斜拉橋——青山長江大橋……這些橋梁各有各的歷史、風格和功能,沒有兩座橋其結構、技術、施工是重復的。”
         
           “中國現在的橋梁水平在世界已經名列前茅了,我們在行業里面有一句話叫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武漢。”高宗余指出橋梁建設可以提高基礎設施,對于發展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相關國家或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象征著中外友誼的坦桑藍跨海大橋、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橋、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等,為世界展示了更多更好的“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市科協副主席傅正義:
        不棄微末 久久為功
         
           東風浩蕩疾馳遠,大潮奔涌奮楫先。10月23日下午,在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傅正義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采訪。他說,一直以來,武漢市科協高度重視人才、重視科技工作。過去五年,全市科協緊抓服務科技工作者這條科協工作生命線,健全“聚才、育才、用才、敬才”鏈式服務模式,人才集聚效應明顯。
         
           “我也在學校做過科普講座,發現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日益濃厚。”談到科普工作,傅正義表示,對年輕一代而言,科普不僅是窺探世界奧秘的窗口,更是指引成長之路的明燈,院士專家的一些科研歷程和感悟或許能在年輕人心中播下一粒種子,滋養他們茁壯成長、奮發圖強,這是非常積極的,科協在里面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作為高性能陶瓷材料專家,傅正義時常告誡學生,材料學科的文化之一就是“專注”。成就一番事業,從來就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事。一方面需要行動的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戰勝困難的勇氣。事業總是與困難相伴,戰勝困難的過程就是成就事業的過程。傅正義寄語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棄微末,久久為功。年輕人要能沉下心來,甘于寂寞。”他指出,科技工作者要有攻克難題的勇氣,不管研究問題的大小,一定要堅持下去、做成功。要是一次失敗就泄氣,再做依然可能會失敗。傅正義院士倡導,科技工作者們一定要沉下心來做科研,要有情懷和堅持,這樣才能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
         
        中國工程院院士 市科協副主席楊春和:
        “做活”科普 讓科學知識走出象牙塔
         
           “科普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科技人員包括院士在內,如果適合都可以帶頭參加。”10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市科協副主席楊春和接受采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科技人員帶頭做科普,可以提高科普內容供給的質量,在埋頭鉆研、攻克難題的同時,努力把掌握的新知識、新思想、新技術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傳播出去,能夠實現科學知識的“效用最大化”。楊院士稱贊武漢在全國首創“院士科普工作室”這一做法,稱這是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的一個極好的手段。院士專家做科普,不僅可以讓一些前沿的科學知識得到廣泛傳播和普及,還可以培養社會公眾對科學家精神的了解,尤其是對于一些青少年,可以很好地引導他們樹立科學夢想。
         
           這位巖石力學專家,長期從事鹽巖水溶開采與油氣地下儲備工程技術及相關理論的研究工作,是我國鹽巖力學與鹽巖地下油氣儲備工程研究領域的開拓者,開創了層狀鹽巖力學理論與工程的學科方向。多年以來,他們在堅持一個“原則”,做完每一個科研項目時,結題時都會要求出一篇相應的科普文章。
         
           楊院士介紹,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科普陳列室,擺放著一個“鹽巖地下油氣儲備”的模型??吹竭@個模型,許多深奧的與“地下空間利用”的科普知識變得直觀化,淺顯化。楊院士說,科普教育過程中,借助一些好的模型、視頻、圖畫等可以提高認知力,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讓科學知識從象牙塔走向千家萬戶。
         
           得知在市科協的領導下,武漢科技報開展的“我的科學夢”武漢市第十屆中小學生科普征文活動今年進入了第10個年頭。楊院士稱贊說:“堅持10年,做成品牌不容易!不設限制,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合理想象,很好。這樣的活動不單單給孩子們提供了練筆切磋的機會,還把科技創新的種子通過科普教育種下,這樣科技自立自強才會更有根基,才會開花結果。”
         
           推薦表
         
         
           系列報道

           武漢科技報2023年7月24日 第3117期 七月第4期《一粒“種子”的40年堅守》作者:陳映琦;編輯:饒建平、肖凱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柯衛東獲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一粒“種子”的40年堅守
         
           編者按:作為我國蓮藕育種科學家,農業農村部、科技部水生蔬菜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首席專家,柯衛東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始終堅持“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走進百姓家”的科研理念和百姓情懷……7月20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6部門在北京向全社會發布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推薦的“水生蔬菜領頭人”——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柯衛東獲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在此前后,本報就對柯衛東進行了深入采訪,并感嘆他甘于奉獻的科學精神。
         
           頭戴一頂草帽,腳穿一雙球鞋,褲腿和鞋子上時常粘著泥巴,由于常年下地工作,他的臉龐和裸露的肌膚被曬得黝黑,與他滿頭的白發形成鮮明對比。當你走進位于江夏區鄭店的我國蓮藕育種基地,你會??吹竭@一幕。這位總在試驗田忙碌的人,就是我國蓮藕育種專家——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柯衛東。
         
           40年來,他帶領科研團隊收集保存水生蔬菜種質資源3000余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水生蔬菜種質基因庫;選育蓮藕等水生蔬菜新品種30多個,其中蓮藕近20個,新品種在全國的種植覆蓋率達85%以上,近10年累計推廣4000萬畝以上,取得社會經濟效益2000億元以上,顯著地促進了我國蓮藕等水生蔬菜產業的發展。
         
           5月23日,記者來到位于江夏區鄭店的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武漢),在試驗田里找到柯衛東。他看上去略顯疲憊,但仍能從他爽朗的笑聲中感受到內心的喜悅??滦l東告訴記者:“你若早來一個月,就能吃到我們培育的蓮藕新品種‘香粉’,這個品種煨湯極粉,口感味道像板栗,畝產能到4000斤。”
         
        鑒定3000多份種子“芯片”
        他培育出17 個蓮藕新品種
         
           走近水生蔬菜“田間基因庫”——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武漢),乍一看,這里的田地跟普通農田別無二致,殊不知“低調”的外表下卻藏著高深的內涵:3000余份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保存在這里。
         
           “這里占地800多畝,是我們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級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僅保存的蓮藕種質資源就有七八百份。”柯衛東科研團隊成員、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正高職高級農藝師黃新芳告訴記者,“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是開展育種工作的物質基礎,沒有好的種質資源,就不可能育成好的品種。”
         
           1984年,柯衛東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后,就來到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師從我國著名蔬菜研究專家孔慶東先生,從事蓮藕等水生蔬菜資源與育種研究。如果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那么種質資源就是種子的“芯片”。“我們要對3000多份種質資源進行植物學和生物學特性鑒定,換句話說就是,哪一份資源抗病,哪一份資源更好吃,品質更優,我們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充分了解了每一種資源的特征特性以后,我們才能夠進行有效利用。”柯衛東解釋道。
         
           每年的3~5月是蓮藕的起種季,柯衛東帶領團隊開展緊張的資源鑒定評價和選種工作;6~9月頂著高溫酷暑開展雜交育種和田間試驗;其他時間則深入產區調研品種應用情況。一個新品種的誕生至少要花6~8年時間。四十年如一日,柯衛東都是這樣與蓮藕“泡”在一起。
         
           依托國家水生蔬菜種質資源圃(武漢)中豐富的種質資源,他帶領團隊持續開展蓮藕新品種選育工作,選育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17個。新品種入泥淺、易采挖,品質優,產量比傳統地方品種增產30%~50%:其中,鄂蓮5號、鄂蓮6號是目前我國適應性最廣、應用時間最長、種植面積最大的蓮藕品種;鄂蓮10號是目前我國最早熟的蓮藕品種;鄂蓮9號是目前我國產量最高的蓮藕品種,比目前一般主栽品種增產15%左右;鄂子蓮1號是目前我國顆粒最大、產量最高的子蓮品種;白玉簪1號是我國第一個專門抽藕帶的蓮藕品種,也是產量最高的抽藕帶品種……“現在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通過配套栽培技術,可使我國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蓮藕。”柯衛東自豪地說。
         
           “他是專家,可常常到地里來,聽我們的想法,問我們什么藕好賣,教我們怎樣種好藕。”與柯衛東相識20多年的武漢市金水祺良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吳進貨說,“只要他研究出新品種新技術,我就拿來試種試驗。”
         
        “2.0版本”提升蓮藕種苗技術
        為農民每畝節約成本近千元
         
           要提高產量,取得好的收成,除了有良種外,還得有科學的種植方法。蓮藕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水生蔬菜,每年全國栽培面積在600萬畝左右。蓮藕傳統留種方式是在田間留種,不僅種藕采挖困難,運輸費工費力,而且還耗損大,栽植用種量大。
         
           “去年,在10畝田中進行了傳統藕種與蓮藕種子做種的對比試驗。”吳進貨介紹說,“采用同一品種的傳統藕種和最新的蓮子種,分別種植在大小一致、環境相同的5畝田中,結果顯示,每畝播種4兩蓮子的田塊與每畝種植600斤傳統藕種的田塊所產蓮藕產量相當。”
         
           原來,為減輕蓮藕種苗重量,降低種苗成本,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柯衛東就帶領團隊開展蓮藕微型種苗繁殖技術研究,經過多年的科技攻關,發明試管藕誘導方法及微型種藕繁殖技術,取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使蓮藕每畝用種重量由250公斤降低到25公斤,有效解決了蓮藕繁殖系數低、種苗重、易帶病、難于長途運輸等技術性難題,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到生產中,為農民每畝節約種苗成本近千元。
         
           為進一步減輕蓮藕種苗重量,2014年,柯衛東又提出“蓮藕種子做種”構想并開始付諸行動,這是解決蓮藕種苗技術難題的“2.0版本”。“通過蓮藕多代自交純化,培育優質高產自交純合新品種,用該品種自交種子做種,只需蓮子200粒,重量約4兩。”柯衛東團隊成員周凱說,“一畝地若采用傳統藕種,則需種藕500~600斤;而采用蓮子做種,一畝地只需蓮子4兩。”
         
        小蓮藕長出大產業
        科技創新幫農戶“鼓了腰包”
         
           今年3月初,在武漢市新洲區漲渡湖的合作社蓮藕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在忙著采收柯衛東選育的蓮藕新品種“大白胖”蓮藕,農戶熊任權看到“大白胖”蓮藕產量高,商品性好,畝產商品藕4000斤時,就迫不及待給“幕后功臣”柯衛東打電話報喜。
         
           這位是最早種植柯衛東選育的鄂蓮6號的農戶之一。2006年鄂蓮6號剛問世,他就搶先引種,種了8畝地。為幫熊任權搞好種植,柯衛東先后多次去他家指導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當年每畝地產出商品藕3500多斤,當時一斤能賣到0.7到0.9元錢,8畝地蓮藕,熊任權獲利兩萬多元。
         
           其后,嘗到了甜頭的熊任權不斷擴大蓮藕種植規模,至今已發展到1000多畝。他還依托柯衛東團隊的科技支撐,成立武漢市楚荷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周邊80多家農戶種植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發展蓮藕種植3000畝?,F在熊任權已經成長為年產值幾千萬元的合作社老總和致富帶頭人。湖北省是我國蓮藕傳統種植大省。作為湖北省和我國蓮藕育種專家及湖北省“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蓮產業鏈”首席專家,柯衛東不僅組織帶領自己的育種團隊,而且還積極組織帶領省內栽培、植保、機械、加工專家團隊,深入洪湖、漢川、蔡甸、嘉魚、江夏、仙桃等蓮主產區,開展全產業鏈科技服務,為我省蓮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40年來,他和同事們一道“走南闖北”,積極為農民推廣蓮藕等水生蔬菜新品種,傳授新技術。依靠柯衛東團隊研究的蓮藕新品種新技術,全國數十家企業和合作社通過發展蓮藕產業,年產值都超過億元,有的甚至達10億元以上,并通過示范帶動作用,使蓮藕發展成為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辛苦的汗水澆灌出豐碩的成果??滦l東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1項等,其帶領的科研團隊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水生蔬菜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
         
           推薦表
         
         
           新聞直播

              武漢科技報2023年6月4日 直播視頻《“零碳探索家”探秘2023年種博會 體驗科技新農業》。作者:徐菁、趙嘉瑩、李志翔;編輯:徐陽
         
           推薦表
         
         
           今日頭條平臺


         
           大洋融云平臺
         
         
           文字資料
         
        “零碳探索家”探秘2023年種博會 體驗科技新農業
         
           6月4日上午,“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成立兩周年暨2023年武漢種業博覽會活動”在武漢市農科院北部園區舉辦。此次活動邀請近百名中小學生參觀了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種博會現場,并聽專家講述農業科學知識?;顒蝇F場線上直播與線下觀摩交流同步進行,線上觀看人數累計達147萬人次。
         
           活動現場,在武昌區教育局"碳探武昌伢"課后生態文明教育實踐課程首席專家朱翠蘭老師的帶領下,師生代表首先來到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觀看科普視頻并參觀了工作室成立兩周年成果展。
         
           剛剛獲評2023年度武漢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武漢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姜正軍在致辭中表示,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想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業科普是很有必要的,要讓孩子們從小就了解到每天餐桌上的食物是怎么來的。
        隨后,一行人在農業專家的帶領下參觀種博會的各個區域。
         
           本次活動由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武漢市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武漢農學會、武昌區教育局、黃陂區科學技術協會承辦,武漢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武漢科技報協辦。
         
           參加活動的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文高,市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林處發,市科協科普部副部長吳宇明,市農科院作物所負責人施先鋒、總農藝師孫玉宏,市蔬菜所副所長萬學濟,武漢現代農業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凱,武漢農學會秘書長朱伯華,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楊皓瓊、高紅霞,武昌區教育局及師生代表、其他有關區師生代表等。市農業農村局三級主任科員周亮主持,市農科院祝菊紅、杜崢、郭孟配、張潤花、李興需等一線科技人員負責全程解說。
         
           據悉,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6月11日,是全國農業行業首家以院士領銜命名的農業科普工作室,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農業科學院三家單位共建,武漢農學會和武漢市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承辦,黃陂區科協協辦。“科普工作室”由鄧子新院士親自指導參與,通過開展科普“五進”和鄉村振興院士行等系列活動,探索農業科普活動模式,致力打造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平臺、“三農”科普宣傳新陣地,初步形成以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為龍頭、專家教授宣講為重點、以全領域宣傳普及為抓手的農業科普矩陣,在“三農”知識要點普及、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兩年來,共舉辦了線上、線下等各類科普活動49場,發布農業科普視頻700多條、圖文報道共800多篇,線上線下總計覆蓋人群超億人次。推廣水稻綠色栽培、農光互補、食用菌、中藥材等各類科技成果30多項,服務示范面積200余萬畝,一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加速落地。
         
           在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成立兩周年之際,通過邀請江城學子近距離感受現代農業之美、大師之魅,下一步將探索把科普工作室打造成為青少年的研學基地、農業科普中心和現代農業體驗中心。
         
           視頻如下:
         

         
           新聞直播

           武漢科技報2023年8月29日 直播視頻《公共衛生守護人類健康》。作者:徐菁、趙嘉瑩、李志翔;編輯:徐陽
         
           推薦表
         
         
         
           大洋融云平臺
         
         
           今日頭條平臺
         
         
           文字稿
         
        公共衛生守護人類健康
         
           8月29日上午,在2023年全國科普日來臨之際,江岸區“高質量發展金岸講壇”第十場直播宣講暨第二屆“科普云課堂”主場活動在長春街二小舉行。江岸區委書記姚彬出席活動。各街道、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各中小學幼兒園公共衛生分管負責人,以及全區衛健系統醫務人員代表,全區黨員干部、82支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巡講隊成員等以線上線下形式參與本次活動。
         
           活動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教育部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主任鄔堂春作專題講座。
         
           “公共衛生就是通過有組織的社會行為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健康的科學和藝術。”鄔堂春院士以《公共衛生守護人類健康,共享美好生活》為題作科普講座,從國家需求、預防舉例、將來研究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以工作實例與科研成果出發,深入淺出地闡明了“公共衛生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同時給出自己的見解,提出掌握早期健康損害發生發展的規律與預防,可預防甚至逆轉健康損害的發生與發展。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健康中國重大需求,發現疾病的重大病因、減少眾多過早死亡,是預防醫學的根本目標。”報告中鄔院士提出,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嚴重影響人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而通過發現病因、闡明機制、制定診療指南,能減少眾多過早死亡。“我們希望,用科學研究找出影響健康損害的因素,通過科學普及讓老百姓知道如何健康生活,讓大家晚發病、少發病,甚至不生病,延長壽命、擁抱美好生活。”鄔院士說。
         
           作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73”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鄔院士針對環境健康領域長期存在、尚未破解的重大科學難題,一直堅持和團隊一起,運用大樣本、高質量的前瞻性思路,在空氣污染與健康領域作出貢獻。報告中,他分享了自己與團隊多年研究的成果,包括采用世界最大、隨訪44年的7.4萬接塵工人隊列,揭示并解答矽塵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難題,為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矽塵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級別證據,促進了中美等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重大修訂;針對全球30多億人家用固體燃料致健康危害的難題,對51萬多居民進行了9.8年隨訪研究,首次揭示家用固體燃料烹飪、取暖產生的室內空氣污染,是居民過早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提出改用清潔能源和有效通風的預防措施,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預防對策等。結合這些研究實例與成果,鄔院士指出,人群的健康大數據有助于精準識別治療防治關鍵點,決定了預防醫學相關政策的內容和方向,通過分析,高質量、長時間隨訪所得的健康數據,能極大程度地幫助改善人類健康。“但目前很多相關的數據來自國外,而我國包括人種、環境、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迥異于歐美西方,如何獲得屬于我們自己的高級別科學證據,制定適合武漢乃至全國人民的政策和指南,并讓全社會把它付諸行動,進一步為全人類健康服務,是大家要肩負起的時代賦予的重任。” 他強調,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國民疾病譜的重大改變,我們應倡導“大衛生、大健康”的全局理念,通過研究,進一步加強環境健康管理,共享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實現健康江岸、健康武漢、健康中國建設。
         
           “漢口江灘作為武漢城市健康生活的主場之一,不僅擁有大面積立體綠化帶,也為居民公共休閑活動提供了空間,閑暇時到江灘散散步、跳跳廣場舞,既鍛煉身體又愉悅身心。”結合江岸區實際情況,鄔院士為大家介紹了應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呼吁大家改掉熬夜、酗酒、抽煙、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保持每晚7個小時左右的充足睡眠,堅持合理飲食,堅持鍛煉,控制合理體重。鄔院士用生動風趣的語言闡述著一條條既充滿科學含量,又緊貼生活實際的健康知識?,F場代表紛紛表示,參加本次活動感受很深,將會把今天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里,踐行在工作中,為健康江安做出更大努力。
         
           姚彬圍繞科普工作、科技創新和健康強區建設提出三點意見。一是要加快推動江岸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把科普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鞏固全國科普示范區建設成果;二是要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做強科創主力軍,依托轄區國家級省級科創平臺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發揮好三峽集團等央企主力軍作用,為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出相應貢獻;三是要加快建設健康強區,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達到既要長壽,更要健康,努力提高居民生活生產品質和質量。
         
           區領導梁華勇、孫晴、熊俊、蔣志耕、鄧軍林、李軍出席活動。本次活動由中共江岸區委宣傳部、區科協主辦,區融媒體中心、區教育局、區衛健局承辦,湖北省科普融媒體聯盟、武漢科技報社協辦。
         
           據悉,2022年9月以來,江岸區持續深入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積極構建打造了“互聯網+科普”新格局下的全新科普品牌“科普云課堂”,廣受社會公眾好評。本次活動為江岸區第二屆“科普云課堂”首場活動,活動在央視頻、科普中國、武漢科技報、大江金岸等平臺總計超過88.11萬人次觀看,進一步打造江岸科普品牌,構筑新時代科普“江岸陣地”。
         
           視頻如下:
         

         
           現將作品的簡要情況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24年3月6日——3月11日(見科星網)。在此期間,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如對候選作品有任何異議,請與采編中心聯系,電話:027—82818896。
         
        2024年3月6日

        責編:一冰

        上一篇:下沉幫扶暖民心,為民解憂顯真情 ——創服中心與王家巷社區召開共建座談會

        下一篇:全市各區科技工作一周動態——第5期

        分享到: 0
        ?
        ?
        69偷拍亚洲另类无码专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手机,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国产,伊人无码中文字幕